AI翻译工具和翻译行业发展趋势——基于语言服务行业调研的分析解读
发布日期:2025-03-19 浏览次数:293
编者按
近期,关于机器与人类译员的争论在翻译行业引发热议:“随着AI翻译技术的不断发展,翻译行业会发生什么变化?是否还需要人类译员?“AI翻译输出的屏幕滚动字幕是否相当于同声传译的口译沟通?”为此,中国翻译协会微信公众号“行业洞察”专栏特别推出这篇文章,探讨AI翻译的适用边界及其对翻译行业的影响。我们期待社会各界积极理性地看待AI翻译技术的赋能作用,同时也为翻译行业从业者提供有益参考,共同推动高端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AI翻译工具:效率背后的质量风险、数据安全问题和伦理隐忧
近年来,AI翻译技术迎来爆发式增长。以DeepSeek、通义千问等为代表的大模型,显著提升了翻译质量与效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众媒体的报道以及一些技术公司的话语中,关于人工智能辅助机器翻译工具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往往是缺乏调研实证依据的“取代人类译者说”和“翻译行业消亡说”。
这些信息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一些误解:“AI翻译=同声传译”“机器翻译已能完全替代人工翻译”。实际上,基于语音识别的AI翻译主要适用于无关乎利益和译错也没有后果的简单对话,而需要进行准确的跨语言、跨文化沟通的场景(如国际会议、外交谈判、商务谈判等)仍有赖于人类译员。关于人工智能辅助机器翻译工具应用中的深层次问题,如翻译质量风险、客户数据安全和机器翻译伦理等方面的问题,更是缺乏基于数据和学理的探讨。
二、调研显示的行业真相:87.6%从业者使用过AI工具,但翻译工作几乎100%需要人工干预
根据笔者面向我国语言服务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及相关从业人员的调研,AI翻译工具的应用已高度普及:
1. 使用率:87.6%的从业者使用过DeepL、DeepSeek等AI工具;
2. 使用场景:63.6%用于外贸文件,23.9%用于国际传播,但法律、医疗等专业领域仍以“AI初翻+人工精校”为主。
主要用于:
▪️日常对话的语音和文字翻译(如旅游问路、邮件沟通)
▪️海量文档快速初翻(如用于快速粗略地了解外语信息)
▪️专业术语自动匹配(高资源语言的准确率较高)
3. AI翻译的主要问题:
隐藏的翻译错误和质量风险:80.6%的翻译专业人员指出,AI翻译存在术语错误、语境信息偏差、信息编造幻觉等问题,而且这类错误往往很隐蔽,通常需要专业译员精校才能发现和改正;
数据安全问题:54.2%的用户担忧使用AI工具中的数据和隐私泄露;
伦理问题:76.1%的用户担忧AI涉及的伦理问题,如其不透明的数据集可能导出带偏见的结果和观点。
三、专业翻译不可替代:人类译员的三大核心优势
尽管AI工具可能在语言转换效率上远超人工,但翻译远不止是语言转换,而是跨语言、跨文化、跨民族思维的人际沟通和交际,真正的沟通交际仍有赖于人类译员。人类译员在以下方面不可替代:
1. 文化解码者:文化理解与语境适配
专业译员的跨文化敏感度能精准捕捉语言背后的文化、历史、习俗、隐喻和禁忌意义,即时做好跨文化沟通和语境适配。这往往是商务沟通和对外传播的关键。
2. 情感调音师:情感智能与风格再造
专业译员能把握和传达讲者的语气、情感及非语言信息(如停顿、强调)。在跨语言、跨文化、跨民族思维的人际沟通和交际中,态度、情感、价值意义的沟通是核心。这往往是外交沟通的关键。
3. 风险防火墙:认知整合与专业判断
在各专业领域的翻译工作中,人类译员能结合专业知识选择更精准的表述。如“triage”在急诊语境中译为“分诊”,在项目管理中则可能译为“优先级排序”。在处理敏感内容(如难民口译)时,译员需平衡信息忠实与人文关怀,对可能引发二次伤害的细节进行审慎处理,这种道德判断是AI尚未具备的,也不能交给机器来处理。
四、翻译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人机协作,而非机器取代人类
1. 笔译译者的角色转型:从“翻译执行者”转变为“AI训练师+质量把控者”,需掌握译前编辑、译后编辑、术语库动态管理等技能。人类翻译可以专注于机器难以处理的细节和文化差异,而人工智能辅助机器翻译则可以处理批量重复性和规则性强的翻译初译任务。
2. AI翻译技术的可用性尚有待于优化:如何降低幻觉率?如何通过检索增强生成(RAG)等技术将通用大模型融入外部知识库,提升专业领域准确性?如何优化多模态信息的处理?如何研发支持图像、语音、文本融合的翻译场景?这些都是AI翻译技术现阶段仍需进一步优化的问题。
3. 翻译行业亟需加强新业态的规范建设:亟需建立数据安全标准、伦理审查机制、人机协作流程及机器翻译使用场景风险分级制度。许多翻译任务涉及个人隐私、机密和敏感信息,如法律文件、医疗记录等,如果不加规范地使用AI翻译,个人隐私、机密和敏感信息泄露和滥用的风险非常高。因此,翻译行业和相关技术企业都需要制定和遵守严格的数据保护政策,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和数据最小化原则。
五、结语:技术工具应支持人类,应彰显翻译的沟通交际本质
语音识别翻译≠同声传译。
不可轻言翻译行业消亡说。至少在现阶段,在跨语言、跨文化、跨民族思维的人际沟通和交际中,尤其是需要进行真正的交际和利益攸关的沟通时,必须使用人类译员。
从“一带一路”建设到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从应急语言服务到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具备人文底蕴、技术素养与专业深度的翻译人才始终是不可替代的关键资源。当前,AI技术的革新并未削弱翻译行业价值,其主要适用方式在于赋能翻译专业人才为跨语言和跨文化的双方做到高效、准确、到位的沟通交际。因此,现在以及可预见的将来,仍然需要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
翻译行业在进化,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为翻译行业带来了许多新机遇,拥抱技术是行业发展必然趋势。具有跨文化解码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沟通能力、技术素养、跨学科知识储备的翻译工作者,将持续具有核心竞争力。
人机协作,技术工具支持人类,彰显翻译的沟通交际本质,是翻译行业的未来。
来源:中国翻译协会